2012-01-15

新加坡牛車水


看過「秋天的童話」的朋友,你們還記得船頭尺(周潤發飾)在紐約唐人街快餐店跟十三妹(鍾楚紅飾)所講的一番說話嗎?「國以民為重,民以食為天」,「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,有得吔就吔喇」。無錯,食對中國人來說真是至關重要!正因如此,新加坡的牛車水(Chinatown)集合了中國天南地北的美食。


很多旅遊書都介紹牛車水的美食街。近日美食街加建了天幕,食客不用擔心日曬雨淋,不過就失去了「同陽光玩遊戲」的露天飲食風味。坦白說,我沒有幫襯過這美食街,因為我覺得這街的食品「太遊客feel」。要食地道小食的話,就一定要去一街之隔的珍珠坊(Chinatown MRT Exit C)。





走進珍珠坊,就會有去到深圳羅湖商業城的感覺。珍珠坊是很多中國外勞的消閒熱點,中國各地的小吃任君選擇。這些小吃又地道,又便宜,所以各攤販前都有長長的人龍。



吃飽了就要買一點手信。我每次到牛車水都會到馮滿記買「千里追風油」。這藥油一點都不平宜,小小的一樽要成港幣六十元。不過我家長輩用過後都說這追風油的確好使好用!千里追風油是馮滿記的招牌貨,極之搶手,買就一定要趁早。有一次我就親眼見到一團人把店裡的追風油一掃而光。


馮滿記旁邊就是胡振隆肉乾。胡振隆的名氣或許比不上美珍香和林志源,不過我覺得它的肉乾是三店中最好味的。胡振隆的肉乾燒得恰到好處,又惹味又充滿肉汁,不像美珍香和林志源的那麼乾。


馮滿記對面的佛牙寺很值得一看。它不是一間普通的佛寺,也是佛教藝術館、圖書館和教育中心。佛門清淨地不容許穿短褲者入內。在新加坡街上十之七八都是穿短褲的。有見及此,佛寺在門口預備了圍巾給遊客使用(西人最愛穿上這些圍巾影相)。


註:牛車水是早期華人在新加坡聚居的地區。早年新加坡沒有供水設備,華人就用牛車從河流運送食水到住處,牛車水之名就此得來。聽我的新加坡朋友說,舊日從中國不同省份的華人會在牛車水各據一方:這條街的人說廣東話,但過到對面的就只會說福建話。

2012-01-12

The Economist


The Economist是我常看的英文讀物。不要以為這雜誌只談經濟,它涉獵的題目也包括政治,文化和藝術。文字一釘見血是The Economist的特色,不像一些雜誌那樣只賣弄寫作手法而內容空洞。


每期The Economist都有六篇免費精選文章。「唔夠喉」的話可以點擊購買整本的。這個App的功能很user-friendly。看到一篇你喜愛的文章,你可以bookmark收藏它,又或者發佈到facebook公諸同好。



不過我最欣賞的是audio book功能!多做「邊睇邊聽」練習,對英語聽力必大有幫助。

The Economist official website

The Economist for iPad

2012-01-11

南華早報,成功之道



「南華早報,成功之道」大家還記得這句廣告口號嗎?

SCMP是一份陪伴很多朋友成長的英文報紙。還記得在初中時,我其中一個願望就是可以暢順地看完它的一篇報導。所以我對這份報紙有一種難言的情意結。真的,一點都沒有誇張。

扯得太遠了。話說回來,這SCMP App真是極好用!每朝起身我都用這App下載SCMP。它的下載速度相當快,刷完牙,洗個面,內容充實的SCMP就在眼前。這優點對沒有3G data plan的iPad用家極之重要。


SCMP 介面美觀、順暢,看起來很難相信是香港報紙的App。文字和圖片都顯示得非常清楚。最重要的是內容相當充實!香港、中國和國際新聞當然不缺,最高興的是連各方社評,甚至讀者來信都一應俱存!相反有些報紙的免費內容總是「到喉唔到肺」。SCMP真是大方!

Today in Photos:


美中不足的是這App沒有轉發文章到email、facebook和其他社交網站的功能。看到好的文章也不可以select和copy。唯一做法就是用Home+Power bottom把屏幕影下來。

香港中古廣告:南華早報,成功之道 (1988) YouTube

2012-01-10

武狀元蘇乞兒



香港有時候發生的事情比周星馳主演的「武狀元蘇乞兒」更加搞笑。這段日子除了「豬狼對絕」,還有「香港人vs中國人」的「搞笑」爭論。我說事情「搞笑」,完全沒有對任何一方心存不敬。「搞笑」之處在於誰也想不到在紅色的國旗於香港飄揚了十多年後,港人身份問題仍可登上報紙的要聞版。在我的印象中,「香港人vs中國人」是殖民地時代中小學辯論比賽的熱門題目。(還是「中學生應否談戀愛?」)

我不打算討論香港大學的調查是否科學,發表偉論的官員是否有「去香港化」的企圖。在這裡我只想方享在外國生活時有關港人身份的有趣經歷。

「我是中國人,從香港來的」。我都是這樣回答外國人有關我來歷的問題。這個答法在我看來,是最合情理,最「政治正確」。可是,出乎意料,有些外國人會這樣回答我:「香港跟中國是不同吧!」、「我知道你們香港人不是用中國護照,是用香港護照的,香港更像一個國家。」、「你們有自己的總統」。最叫我膽戰心驚的一個回應是「香港有沒有自己的軍隊?你在香港要否服役?」

這些有趣(或者無知)的外國人有來自歐美(匈牙利、西班牙和美國)和亞洲(印度、越南、馬來西亞和新加坡)的。我不知道他們是否有「分裂中國」和「干預別國內政」的陰謀。假若沒有的話,他們讓我明白原來在一些外國人的腦袋中,「香港」和「中國」是兩個分開的概念。

我總覺得大部分的香港人都不在乎什麼「香港人vs中國人」的問題。「食左飯未?」、「有冇人工加?」、「幾時先可以準時放工?」、「幾時先儲夠錢比首期?」才是港人常掛在口邊的問題。

寫到這樣,我突然想起「武狀元蘇乞兒」這部叫我捧腹大笑的電影。在電影末段丐幫幫主(周星馳飾)勸告皇帝的一番話頗有意思。大意是「丐幫人數不是由我(幫主)話事,而係由你(皇帝)決定。假若皇上英明,國泰民安的話,又有邊個會走去做乞兒?」。

最後,我要鄭重聲明,這段文字不科學,完全不合邏輯。「唔講又邊到有得笑?」


2012-01-08

新加坡Forest Walk & Henderson Waves

新加坡的自然景色雖比不上香港的山水,但她有很多富有特色而且適合一家大細的公園。Forest Walk和Henderson Waves為其中最受當地人歡迎。



Forest Walks的起點在Alexandra Road。 顧名思意,走上Forest Walk就是在鐵橋上穿梭樹頂前行。那些鐵橋有五六層樓那麼高,所以我第一次行走時都不敢向下望!

沿住鐵橋一直走,再接上一段很短的山路,就走到Henderson Waves。這大橋外形呈波浪形,甚特別!叫人愜意的是吹過橋上的凉風。由於它面向西方,很多拍友都愛到這裡影日落!

遊覽完Henderson Waves後,你可以到橋下坐巴士離開。「唔夠喉」的可以跟住指示走到花柏山(Mt. Faber)。山頂上有纜車往聖淘沙(Sentosa)。映完幾張「到此一遊」相後,沿山路走多五分鐘就到HarbourFront MRT。

這條路徑全長只不過是兩三公里,走起來比香港任何一條遠足路徑都要輕鬆。在Henderson Waves和Mt. Faber上可用不同角度欣賞新加坡,絕對值得一試!


在新加坡工作1

近年新加坡經濟發展強勁,政府為了保持優勢,大量吸納世界各地人才。由於這裡的生活習慣和工資水平與香港極為相近,這幾年愈來愈多港人到獅城尋求發展機會。

薪金
我在大學裡做生物科技研究,所以對其他行業的工資水平不太了解。不過從我新加坡朋友的「二手資料」得知,剛畢業的大學生每月工資大概有兩三千坡紙,水平比香港略高一點。我同事的一個IT朋友畢業兩三年後,薪金已到五千元。不過有些專業例如醫生的待遇就比不上香港了。

工作簽證
新加坡的雇主會為你辦理工作簽證,簽證的有效期當然是根據你的工作合約而定。對香港人而言,辦理簽證只需個多星期。申請成功後,新加坡會給你發一封 In-principle approval letter (IPA)。這封IPA是給你入境之用。它也會列明你要做什麼身體檢查。通常是肺部x-ray和愛滋病毒測試(HIV test)。政府列明檢查報告要由新加坡認可醫生簽署,所以毋須急於在香港驗身。

住屋
近年大量外國人湧入新加坡,市區租金隨之水漲船高。租住政府組屋(HDB)裡面的common room每月大約要六七百坡紙,而有獨立洗手間的master room則要九百到一千元。私人公寓(condo)的common room要千三坡紙左右,master room就至少千五元。假若你不想與別人「同居」,租住整間HDB每月大約二千五到三千元,而condo就至少四千元。可見新加坡的居住費一點都不便宜。假若你在這裡的薪金不到四千,生活真是一點都不容易。

「一分錢一分貨」是恆久不變定律。HDB和condo的居住環境可以是雲泥之別!HDB都沒有管理員。雖然新加坡治安很好,但深夜走過HDB難免會有點膽怯。環境衛生也得留意。新加坡絕對沒有香港人想像的那麼乾淨。一些舊HDB社區都有鼠患問題!老鼠會肆無忌憚在白天出來曬太陽,又或者偷吃好心人餵飼街貓的魚飯!Condo除有管理員,地方清潔,設備也完善。我住的condo就有健身室、游泳池、網球場、住客會所和燒烤爐。

語言
新加坡七成人口為華人,所以華語是最普及的。所指的華語就是我們的普通話。廣東話亦流行,很多老人家和馬來西亞的外勞都是說廣東話的。

在工作場合上英語是首要。你的同事除了華人,還有印度人、馬拉和印尼人。新加坡人的英語常常被外國人譏笑為Singlish。其實講所謂Singlish的只局限教育程度較低的一群。年輕「坡仔」、「坡妹」的英語都比港人強。

消閒生活
新加坡很適合那些只會「行街、睇戲、食飯」的人。這個國家根本就是由商場組成。喜歡看電影的人更會發現這裡是樂土 - 很多外國電影都先在新加坡上演,有些更比香港早兩三個月!

如果你跟我一樣喜歡攀山涉水,你來到後必會經常緬懷在香港行山的歲月!這裡最高的山只有百多米高,而所謂的國家公園則全屬「老少咸宜」級數。不過,積極地想,正因沒山可行,我才發掘了其他興趣。

2012-01-07

野孩子2

我鍾愛方育平的「野孩子」,可能是基於對「野孩子」這一身份的認同。

還記得小學時期,每逢暑期,母親都會囑咐姐姐和我把課本「由頭抄到落尾」,「由尾抄番落頭」,藉此溫故知新,練習書法。每當任務完成後,我們就可「假釋」到晚飯時間。(註:此不失為練字的好方法,我中學時就得過書法比賽冠軍。)

「假釋」代表我可以回復野孩子的身份。

我和其他野孩子都愛攀爬屋村旁的山坡,而且一天比一天爬得高。玩累了,就跑到小童群益會用那幾十個孩童共用的膠水杯喝水。

有時候,我們會武裝起來(水槍、黃豆槍),同仇敵愾,保衛領土(乒乓球桌、籃球場)。

在某一個暑期,為了幫補零食消費,我和鄰居想到把街上撿拾回來的汽水樽、牛奶樽拿去「士多」「按樽」。還記得當時每個樽大概按到四五毫。就這樣我們過了幾天「無本生汽水,無本生薯條」的日子。後來士多老闆改用「三粒旋風可樂糖換一個汽水樽」的制度,我們的小生意自此「光榮結業」。

2012-01-06

野孩子1

看過方育平導演的父子情後,我便愛上他的拍攝手法:故事平實,角色描寫細緻,感情濃淡適中。最近一日無聊閒在家中,在YouTube上找到他一部1977的作品「野孩子」。相比現今的電影,野孩子的情節可說是「簡單到無可再簡單」。

三四歲大的海仔,由於父親行船,母親又要為口奔馳,唯有暫住在嫲嫲家。嫲嫲家附近是一墳場,一班野孩子會在這墳場裡「打山頭」。何謂「打山頭」?「扯衫尾」跟隨孝子兒孫走到先人墳前,然後隨便插花澆水,最後「攤大手板」收錢是也。嫲嫲覺得「打山頭」的都是沒出息,甚至是不吉祥的人,所以老是叮囑海仔遠離他們。可是海仔眼見「打山頭」不但「收入豐厚」,且可大夥兒「通山跑」,於是不理嫲嫲反對,在家裡偷了一個小鐵罐加入「打山頭」行列。

海仔除了「打山頭」的朋友,還有嫲嫲送給他的一隻小烏龜作伴。海仔跟小烏龜玩時,總是唸著「大龜變細龜,細龜變大龜」。

墳場裡住著一個隱君子。他除向過路者討錢,還虎視眈眈野孩子們的「血汗錢」。海仔怕隱君子打他主意,於是把他的「積蓄」和珍而重之的卵石和小烏龜埋在地裡。

一日,海仔要把小烏龜接回家。他掘開泥土,拿上手的卻是彊硬了的烏龜。此刻他會意甚麼是死亡,此刻他放聲大哭。

他哭鬧著回家。回到家裡,傷心的海仔得不到嫲嫲的安慰。

嫲嫲已跟烏龜走到天上的樂土。